设计附加价值的体现与实现

2019-12-17

文/郑业轩





郑业轩:现任北京工美集团研发营销分公司设计师,曾先后于国内多家企业担任设计师及研发总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认证设计师。


自2010年起,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珠宝赛事中斩获殊荣,作品《簇玉》获中国首届金镶玉设计大赛铜奖,作品《Cake and Life》入围HRD Antwerp钻石设计大赛,作品于米兰世博会及HRD钻石博物馆巡展,并刊登于各类核心刊物。作品“纸叠生肖”荣膺首届设计天工奖,并曾与周大福等知名珠宝企业建立商业合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金银珠宝的设计和艺术追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当前人们已不再局限于贵金属的货币属性与原材料价值的认知,甚至不局限于对佩戴、赏玩等审美层次需求,而是将其作为个性展示的媒介,是现阶段流行时尚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在此社会生活的文明条件下,设计本应成为主导行业风向的重要指标,却因其价值没能被正确发掘,在黄金珠宝行业内发展中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而这正是设计价值的认知偏差与错误的开发方向导致的。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而行业需要长远并稳步的发展,必须要求设计价值能有效体现。


一、对于设计概念的界定



对于设计师的界定


与其他行业相比,珠宝行业的设计资源整体而言仍然是匮乏的,然而放眼望去设计岗位似乎又人满为患,事实上,其中多数并不是真正的设计人员。一些公司偷梁换柱,将许多制作匠人包装成设计人员,更有甚者,将销售人员组成设计团队,认为终端经验会对市场把控更精准。


美国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曾为设计做过解释:“设计是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因此,“创作”便是设计师的界定标准。

制作人员与销售人员或经过高效的岗前培训,但缺乏完整的美术教育,导致对于创作难窥门径。多为拿来主义,行业内同质化问题也自然浮现。



例如深圳珠宝业著名的“胜利之V”维权案,蛇形产品被拿来画蛇添足一番而冠以设计的名义再做营销,无非是设计工作人员无创作意识的结果。真正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设计力量,是有构造意识进行创作的设计师。


设计附加值的概念与特征


设计的本质是沟通,获得诉求并结合实际去满足。设计附加值便是鉴于满足诉求的增值部分。设计的附加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能独立存在,并且难以明确定量。


在对客观材质及工艺的探索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于客观物质追求的精神诉求便会不足,而设计正是为了补足这一点。设计是能够充分结合材质与工艺的方法,使之合理且平衡,并在其中注入更多信息量。


郑业轩设计作品《龙首碧玺吊坠》


例如上图所示的我个人的设计作品《龙首碧玺吊坠》,针对宝石的特殊性状,塑造成硬朗龙头的造型,使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宝石品质上,更多的视线转移到了整体造型上,从而增加了整个作品的溢价,或者在同类产品中可以更快的达成销售,但在销售中并不会有具体数据的体现。


设计师对于材质、工艺、美感等信息处理得当就会变成设计附加值。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设计信息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是不同的,而正因如此设计的附加值是无法定量的。


设计附加值的两种体现形式


设计之所以会被误解,是因为设计本身不具备独立价值,而其体现的附加值又分为显性的市场价值与隐性的文化效益。


1.显性的市场价值


通常情况下,显性的市场价值多在于商业竞争中体现,竞争下的优劣最为直接,比如同样材质、同样成本、同样工艺、同样服务却不同售价的产品,能够促成消费者选择更高价的产品成交,这就是设计的价值。这也是许多大品牌在高价位区间维持生存的制胜元素之一。


而纵观行业内,绝大多数都是放弃在设计上的增值,大量资源倾斜在营销噱头和服务体验上。更有甚者以降低成本、缩减利润的恶性竞争中谋得生存,致使行业陷入低端粗放的泥潭,难以自拔。

设计附加值在市场上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提升产品利润、扩大市场份额,使足够的资源能够流入品质提升及战略扩张中去。同时是直接拉动销售增长,能提供明显的信号趋势,并催生爆款经营模式的竞争力。


2.隐性的文化效益


常常见到很多艺术化的作品具备很高的设计理念,多被专业人士称赞,能够起到树立行业标杆的作用,而这种作品往往在水平上远高于大众认知,很难投入到市场衍生商业价值。如同许多高水准电影一样,叫好不叫座,得意于各大奖项却失意于票房。这种现象并非设计本身没有价值,而是附加的更多价值在于隐性文化效益。


这种文化效益虽然隐性,但却前探了设计的空间,甚至是探索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隐含的文化熏染,会潜移默化的引导消费大众。而这种效益在个体上的体现在于,更有利于传递品牌文化、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高度、增强品牌识别度。隐性的社会效益虽然不能直接拉动市场销售,但是会提升品牌未来的竞争力。


非典型彩色宝石设计,由于镶嵌主石的体量过大,并不利于市场流通,便转换思路,将其打造成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展示型作品。在展览中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也变相提高了常规销售产品的受关注度,反而刺激了销售,也塑造了品牌识别性。


二、国内外珠宝行业设计现状



国内目前的行业现状


在我国,黄金因其特殊的材质属性导致其固有价值时至今日依然被过度重视。这种固化的对于材质本身的重视,导致附加值比重不足,也就对于设计开发空间造成了限制,对于设计投入的资源不足。在“销售为王”的现今商业认知下,主动研发设计成为了被动配合的工作,并导致设计投入不足,同时缺乏正确的评估及利用。


由于行业发展较快,认知普及不足,多数企业并不能正确评估设计所创造的附加值,不少企业放弃设计研发,丧失研发主导能力,只能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导致产品雷同,难以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


行业现阶段的窘境导致设计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难有企业具备独有的设计风格,不足以产生良好的附加值。


此外,由于产业链程序隔断导致的壁垒也在加强。行业发展到今天,产业链已经完整细分,各个工序分工负责,设计作为前置程序,与中游生产工艺、终端销售市场存在流程上的隔断,导致许多设计与工艺、市场结合不足,最终难以实现附加值。而设计附加值体现的前提是充分结合生产工艺与市场需求,使效益最大化。


我国迎来了经济的腾飞,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不仅依靠人口红利,更是建立在市场前端频繁更新的基础上。产品更迭的速度与对应大众市场的客观要求下,设计的高频、高效、高受众度成为趋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限制。


满足高频率的更新迭代,虽然大大增量了终端市场的产品选择,却降低了设计的创新程度。满足常规大众的市场需求,虽然可以覆盖大面积的市场,但却不足以引领行业走势。


国外设计行业现状


许多欧美国家由于发达的经济社会下市场开放程度更高,更容易接纳设计的附加值,有足够的空间留给设计、工艺、服务的提升,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由于普遍受教育水平偏高,设计的普及程度提高了大众对设计需求,也使得大众审美所接受的范围宽广,大大拓宽了设计的前探空间。同时,整体的设计认知也使其附加值得到相对合理的评估与利用。诸多国际品牌都具备独有的设计风格及完整的设计体系。


由于设计认知的普及,设计师也受到追捧,甚至出现了史蒂芬·韦伯斯特这样被誉为国宝级的设计师。他的珠宝绘画手稿竟然会被博物馆收藏。


此外,国外许多设计师采用的是家族作坊式的传承,这种小而封闭的运作环境,使设计师与生产销售紧密联系,在工艺与市场的结合上更加恰当,降低了设计探索磨合的成本。并且在长期的市场探索中诞生了特有的工艺及优势。设计师对于工艺与市场需求的熟悉,也大幅度提高了对设计的把控能力。


全球化市场影响下的发展瓶颈和机遇


目前我国行业内产能过剩,缺少匹配的设计进行疏导,造成同类常规产品扎堆,而创新性不足。而国际品牌的扩张也逐步侵吞国内珠宝市场。由于产业对设计利用不足,导致只能依靠价格优势进行竞争。这种竞争的后果就是我国行业水准逐步贴上了中低端的标签,始终在劣势中艰难发展。


但可以看到,国际品牌扩张的同时,也逐步扩大了整体市场的包容性,设计附加值有了更好的体现空间,当下正是要利用设计附加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改善行业现状,寻求突破。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使文化输出对设计附加值有所增益。同时行业具备多种特色市场渠道,例如银行贵金属渠道、互联网平台等。这些都是可以充分体现设计附加值的。


三、附加值的演化机制



大自然无奇不有,生物种类繁多且各有特色,面对这些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如何将仿生元素应用到首饰设计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遗传机制


遗传是指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在设计中也存在继承。联系起每一阶段的设计都具备遗传机制,遗传机制是创新的基础,例如中国传统的龙纹,自红山的猪龙发展成良渚的环龙,再到商代的蟠龙、西周的衔尾,直到西汉才真正成为龙形,其中不断演变却也体现出遗传继承。


龙形纹佩的遗传演化(图片源于网络)


设计的附加值是可以通过遗传机制演变,这种继承式的演变,可能逐代递增,也可能递减。最终存留的便是基因式的设计附加值,比如卡地亚的豹子,宝格丽的蛇,遗传性的设计演化却成为最叫座的附加值。


设计的遗传性经过迭代的演化,即可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得到倍数的延长,又有助于培养消费群体的忠诚度,而设计演化遗传出的产品基因就成为了消费粘性的保障。


选择机制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而选择进化方向,不被自然淘汰。而设计中的选择机制一直是附加值体现的关键。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对设计选择,设计师结合各方因素对企业选择,在集群选择并匹配的过程中竞争、创新,找到体现设计附加值的最佳方式。同时,选择已体现附加值的设计,从而进入到下一轮的遗传机制中去。


比如同类的设计产品中,市场反应良好的将进一步开发延续,倾注营销及研发资源,更进一步挖掘市场价值。而市场反应不佳的设计产品,将缩短生命周期,降低资源倾斜,最终撤出市场。在行业内对标产品也会根据这种讯号做出反应,从而选择模仿成功产品设计中的亮点,最后使产品趋同,迫使从业者进入下一轮选择,增强差异性或者研发新产品。


变异与创新机制


变异和创新是生物进化和出现种群多样化的内因。当某个设计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会选择改变设计方案或重新推出新的方案,以提高竞争能力。经济学家认为变异就是对原有惯例的破坏,而设计附加值在无法遗传或别无选择时,进行变异和创新,从其他方式实现设计附加值。


正如市场对经济效益不佳的产品,面对撤出市场的危机和缩减生命周期的风险,设计会以变异与创新的形式自我改良与修复,而争取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四、对设计的启示



行业形势与市场环境固定的情况下,企业的调整多为被动调整,其中对于设计的要求则是能够在调整过程中探求附加值的实现方式。而设计师应能在应变中调整设计方向,主动顺应企业调整、行业调整,实现最佳匹配,从而充分体现设计附加值,为企业竞争增添优势。


设计师创造思维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就需要对加工工艺和市场状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不断探索,在学习中要敢于大胆创作,依托于加工工艺产生正确的认识。


在建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设计发展的方向,同时找到设计对于企业发展的站位,配合增益,并适当的设计引领,从而体现并实现设计附加值。(责编:刘丽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