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 40 年,我们风华正茂

2018-12-19

文/本刊编辑部



曾几何时,珠宝金饰曾一度在那段特殊的年代成为国人生活的“禁忌”。当它可以“美”的符号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时,中国社会正以翻天覆地的巨变掀开历史新的一页。今天,当我们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时,可以说,一部珠宝首饰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时尚生活变迁史。

 

三十多年前,广东的先行者们凭借着敢闯敢试的拓荒牛精神,突破重重阻力,越过道道难关,借助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财富之“水”从香港成功引流到珠三角,珠宝企业亦趁势而来,闪耀东南沿海。番禺、伦教、盐田、沙头角、罗湖......一个个艰苦创业的闪耀地标,一曲曲财富与美丽谱写的时代交响,听之,令人动容。

 

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会成为中国现代珠宝企业的集聚地,离不开悠久的历史渊源。一方面,岭南地区向来有生产、加工金银首饰品的传统生意,借助发达的水运、陆运交通、以及“广州十三行”的口岸优势,发展内外贸易。相传,“珠江”的得名便与水运珠宝的沉船有关,古代珠宝贸易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凭借地缘优势、血缘纽带,东南沿海地区成为联系港澳台及东南亚侨胞的纽带,第一批来粤投资的珠宝企业家以香港商人为主,历史上,他们大多来自内地,番禺、顺德等地都是著名的侨乡,用实业回馈家乡、振兴家乡,是这些远赴异地经商游子的亲情担当与家园情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港商珠宝企业进入珠三角地区投资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发展的起伏、成之喜、败之忧......风尘仆仆,在一片片荒芜空旷的农田中,建立起如今世界级的珠宝生产制造贸易中心,变化可谓天翻地覆,这一历程,延续至今已有三十余年。

 

最早的珠宝加工厂运作模式以“三来一补”为主:外商经营,原材料全部进口,中方提供生产场地与劳动力资源,完成代工业务,成品全部外销,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因此,属于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珠三角地区凭借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一优势,首饰加工业做得风生水起,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随着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攀升,以及国际市场收缩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来料加工、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国内市场巨大潜力日益释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魅力的新兴消费市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珠三角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珠宝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实现“二次创业”、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摆在业界案头的一道重要议程。

 

追本溯源,是为了致敬先辈,铭记辉煌历程;运筹未来,是为了承前启后,再续珠宝辉煌。四十载春夏秋冬,四十年拼搏奋斗,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节点,亦是黄金珠宝行业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

 

怀揣敬意与使命,《中国黄金珠宝》记者走进珠三角这片热土,探访历史见证人、参与者,记录时代足迹,还原蕴藏在这里的珠宝业前世、今生,探寻新的伟大征程......

 

历史的沧桑,源于大时代大变革的风云激荡与深沉厚重。但40年弹指一挥间,之于黄金珠宝行业,却依然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