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工业4.0 为罗湖发展“充电”

2017-07-04

              

文/ 本报记者 魏翔琪


6月30日上午,罗湖区区长聂新平主持召开德国工业4.0学习体会及思路分享交流会,区领导李小宁、区发改局、区经促局、科技创新局、人力资源局、投资推广局、发展研究中心、翠竹街道办、清水河街道办、东晓街道办、东湖街道办、莲塘街道办等相关部门代表及2016年全区新选聘博士、辖区重点工业企业及有关行业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聂新平分享了日前在德国参加工业4.0学习交流的见闻及体会。他说,工业4.0能够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马克思理论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十分相似。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跟人联系起来,那么工业4.0框架下的物联网,则是能把所有无机的物质连入有机的网络,把整个世界联通起来,并进一步实现智能化。他进一步指出,工业4.0不是单个企业能够完成的,它不仅对企业管理水平、技术人员能力有着极高要求,也对产业链里的供应商、销售商、物流合作伙伴乃至消费者都有较高要求,同时还需要发达的外部网络基础。


“德国没有纯粹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从实体经济出发,向互联网发展。”聂新平指出,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往往是用技术去改造、颠覆传统产业,就像“一个野蛮人站在制造业的门口”,迫使传统产业改革创新。同时,德国制造业也想通过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加快实现自身制造业的智能化。对于已经实施工业4.0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在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次品率以及实现个性化量产等三方面有非常不俗的表现,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德国制造业的地位。


在聂新平的分享中,讲述德国工业4.0中的一项重要的隐形支撑——人才体系。在人力与机器生产力的较量中,人类的胜出更重要的是靠“软实力”。未来的人才将形成“倒梯子型”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构建创造能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在所在领域做尖,形成行业内独特的技能。在人才的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育体系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分享众多案例后,聂新平认为,德国工业4.0做的很务实,一切从需求出发。德国的企业往往是由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大企业不需要政府的扶持,自身就能实现进化,而政府就可以集中力量去扶持中小企业,实现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这种模式也可以作为辖区产业转型发展借鉴参考,由市场促使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政府则更多地为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对接多方面复合型资源,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黄金珠宝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在聂新平的分享后,也让参会的不少部门、企业代表对工业4.0有所期待,黄金珠宝行业也将在工业4.0的升级过程中再次掀起浪潮。因此,众多企业代表也将座谈会全程进行录音,并表示要回去分享给更多同事学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