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铸今”当代金属艺术展开幕

2017-06-09


本报记者 马佳报道


6月5日,“熔古·铸今——2017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精品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拉开帷幕,来自中、英、日、韩、美等5国31位艺术家的诸多力作纷呈亮相,为观众开启一段流光溢彩、动人心扉的金属之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表示,金属艺术中凝聚着不同的生活风貌、文化积淀、精神信仰和审美意趣,其中凝聚着人类文明关于美的生命体验,与其他艺术形式一道成为与时代相关的艺术门类。清华美院及各工艺美术高校与业界的深度交流与探讨,对金属艺术在当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观念的碰撞交流、传统产业与当代高校作品的展示与共享,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产、学、研的共同发展。


北京工美集团董事长李节在致辞中指出,金属艺术在当下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需要理念与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本次展览以金属为媒介,以熔古和铸今为风骨,将金属艺术中的两大主题——传承与创新,用并立和对话的方式巧妙融合。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形式,与国内国际、业界学界的有关人士进行交流,为工艺美术各领域的新发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步入金彩流光的展厅,观众可以看到展品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传承之作,也有国内外艺术家、学者们的创新之品。展品所涉及的工艺,包括珐琅、花丝、锻造、錾刻、铸造、象嵌、乌铜走银、3D打印等。材料不仅有金、银、珐琅、铜、铁、锡,也融入漆、石、木、皮等非金属原料,以展现混合材质的独特魅力。而在形制上则突破杯、盘、尊、瓶等实用器形的束缚,融入了更多时代元素,朝着更加丰富、多元的“审美”方向延展。


在承古制作中,王千钧采用鲁王工坊传承300多年的传统钣金工艺作品《归朴》,在锤炼锻打中呈现锡壶的古朴肌理,与随形的木柄结合,呈现自然之美、大气之风。而韩国艺术家李亨坤所作的韩国传统打击乐器,以铜、锡为原料锻造出自然纹理,在一圈圈波浪外扩的圈纹中,让人感受到乐音的传播震动。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工艺,也与传统人文精神一脉相承,绽放出古代经典、人文精神、工艺传统与审美之意。


在当代创新之作中,周尚仪、孙秋爽的作品《传奇》,以中国传统的“鼎”为型、“四神”为饰,几何的圆型和柱型的壶体、具象的童男童女的壶钮,相映成趣,对比强烈。实用与装饰、白银与乌木、传统与现代、铸造与锻制的多元混搭,呈现出后现代语境中实验性的意义。


此外,青年艺术家王晓昕的系列3D打印作品无疑令人耳目一新,一个个玉璧造型的金属形态中,排列着整体、缜密的“众人”,以通天礼地的玉器与人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深度解构并重构“和”文化在玉礼器这一载体中的体现。


在一件件熔古铸今的大师级作品中,观众看到了当代生活、当代精神、当代审美、当代设计等时尚气息融入金属艺术所带来的新风采与新面貌,充分表明,只有融入时代的创新,才能让传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


作为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展览之一,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同期将举办高端学术论坛,深入探讨金属艺术传统文化、当代理念、审美精神及商业价值,凸显传承性的文化、创新性的作品、学术性的研究、实验性的探索等方面的多维互动。展览将持续至6月20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