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回收难题:如何变废为宝?

2019-07-22


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提倡了这么久,为何依然难以形成健康的盈利模式?

 

据报道,从北京到河北再到广东,隐藏着一条非法拆解、提炼电子垃圾的“地下产业链”。据估算,仅广东贵屿一个镇,电子垃圾产业的年产值就可达千亿元。高额利益促使拆解和提炼电子垃圾的地下产业迅速膨胀。


地下黑金链条

 

  据报道,北京北部一个村庄是北京电子垃圾回收集散地之一,倒卖电视、电脑、手机等废旧电子产品的小贩云集于此。该村正北6公里,便是北京最大的废旧电器集散地歇甲村,那里有很多收购站点,电子垃圾由此流向更远的地方。其中,含电路板的废旧电器大多流向广东汕头贵屿镇;含塑料、铝铜等为主的废旧家电,则流向河北石家庄市小石家庄村等地。

 

  研究表明,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


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更高,一吨电路板包含的金是一吨金矿石的40至800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200千克铜及500克其他贵金属。

 

  据悉,每年北京流向市场的100余万台废旧电视部分掌握在一些回收大户手中,他们掌握着定价权,现在一台废旧电视机的报价大概在90元左右。这对于企业来讲,成本确实太高。

 

  对绿色拆解企业来说,每拆一台电视机财政补贴85元,加上50元左右可出售的残值,企业可获得约130至140元的收入。成本方面包括每台90元的收购价,近40元的各项拆解成本,加上需缴纳增值税,总成本也将近140元。企业的利润几乎为零。这就导致了正规拆解企业不敌小作坊的现状。

 

“正规军”不敌“游击队”


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的问题,媒体报道了多年,治理和举措也连续出台,而为何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却如此艰难?


“正规军”不敌“游击队”,根本原因还是价格。

 

  在传统的垃圾处理习惯中,只有少数市民愿意无偿提供废旧家电,更多人还是习惯卖废品,而且价高者得。一方面,家电回收“游击队”四处布点,再加上长期和居民的亲密接触,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获得了持续的货源。另一方面,正规渠道无论是储运还是分解,都要保证在无害、环保的条件下进行,这样成本自然要高,所以收购费用就不会太高,也就拿不到持续性、大批量的废旧家电。

 

  手工作坊的拆解,只拆除有用的零部件和提取有用的金属,废弃物一倒了之。而正规企业是在密封容器中提取,废水蒸馏,要做到有害物质基本零排放。这就导致了手工作坊拆解一台电脑赚一两百元,而正规企业拆解基本上不赚钱甚至亏损的情况。

 

如何变废为宝

 

  据统计,我国每年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的报废量为5000至8000万台,报废量年均增长20%。


如何有效促进电子垃圾循环利用,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大课题。

 

  专家指出,立法、政策与监管依旧是关键。家电回收等工作的推进,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消费者自发地提升环保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对电子垃圾地下产业链的治理应着眼于引导和规范。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信息杂志

责编:余晓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