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珠宝首饰“回归传统”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2018-06-22

本刊记者张明明

“中体西用”,道阻且长。



编者按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传统工艺和审美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迎来许多机遇,这在消费链上游的珠宝首饰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今国力日盛文化更加自信、千禧一代消费观的转变、中外文化的碰撞融合等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这一历史阶段的到来。但另一方面,切不可盲目乐观:中国传统的现代化、国际化转换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品牌、抵达什么阶段、市场认可度如何等都是我们综合衡量的核心要素。那么,部分珠宝首饰回归传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



星火燎原,还是镜花水月?


周大福自2014年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手打造“故宫文化珠宝”、“故宫百宝阁系列”,藉珠宝诉说中华文化与皇家工艺,向传统宫廷美学致敬;“古法黄金”潮兴起,老铺、刚泰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家御用古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手工金器;卓尔、老庙也纷纷推出玲珑锁、禅悦等切合传统古典意境的产品。


御花园内好乘凉,萃华珠宝更是直接入驻故宫博物馆。不仅积极传承古代花丝镶嵌、古法金、錾刻等非遗工艺,注重珠宝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萃华还以故宫珍藏为原型,以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和皇室珠宝的精致典雅的创新设计,定制了“悦动紫禁”、“吉祥八宝”等珠宝首饰系列,旨在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之美,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这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象,还是预示着中国传统设计的春天即将到来?事实上,这从来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情。


纵观国内珠宝行业,中国有数不清的珠宝品牌,但绝大部分还是在延续欧美的设计思路,据受访的一些设计师称,追循国外设计,主要是因为欧美仍然主导着国际时尚潮流,消费者也纷纷追随。特别是在时尚行业没有话语权,再加上国内市场尚不成熟,因此企业不敢亦不愿贸然行动,只是紧随其后。


另一方面,培养设计师审美和设计理念的学校也难辞其咎。如设计师吴二强所言,中国当代首饰艺术领域今天太浮躁,大量从业者涌现,而真正做出自己模样的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都盲目跟风西方材料首饰,搞得花里胡哨,唯恐得不到西方当代首饰面貌体系的认可,但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艺术再生长力量单薄,充满了迷惘和赶场子的急躁而不自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有一些品牌勇敢试水。以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为灵感,如祥云、葫芦、貔貅、麒麟等;或以故宫珍藏为原型,如太平有象、金刻花八宝等,设计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首饰。

 


这当然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尝试。大品牌的带头作用,及其良好的市场反应必然引起其他品牌的跟进,会有更多厂商从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珠宝首饰领域或许能早日实现。

 

但问题是,星火毕竟微小,能否形成燎原之势恐怕还需天时地利人和。或许我们可以从现实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市场行情。


文化自信,让审美回归


近年来,国家综合实力日渐强盛,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多人将目光转向国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于是“中国梦”、“文化自信”大放异彩。归根结底,这源于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国拥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有太多供我们后来人学习、借鉴的地方。


其次,这与千禧一代审美和消费观的转变不无关系。现在的年轻人虽然是穿洋装、用洋货长大的一代,打小就接触各种外国文化和商品,反而对洋货不那么迷恋。同时,他们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骨子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也充分证明了,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是一种崇敬、热爱的情感。



聪明的珠宝商恰恰是看到了这一点。与其在同质化严重的红海厮杀,倒不如遵从年轻人的喜好,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开辟一片新天地。所以不论是周大福、萃华的故宫系列珠宝,还是刚泰、老铺黄金的古法黄金,都深受年轻人欢迎。


此外,更加开放的社会带来更加开放、灵活的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外文化在对比中不断碰撞、融合,产生更多、更创新的设计和产品。比较文学大家乐黛云指出,设计师一方面要大量翻阅外国设计作品,深入了解其设计灵感和制作工艺;另一方面,由于从小受到正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对比中外珠宝首饰设计在各个方面的异同。


正是在与外民族珠宝设计的比较中,设计师才更清晰地看到本民族珠宝设计的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设计师的思路,也进一步引导设计师,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演讲中曾提及“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他认为,在机械工业化时代,回归传统的珠宝首饰业亦蕴含着“缓慢、执着”的匠心精神,这虽然与市场上普遍追求的“快节奏、机械化”形成巨大反差,但这种“回归”本身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发掘、弘扬中国传统诗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及国际性转化,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实现“中国梦”,都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中体西用”,道阻且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进展顺利,传统设计的春天即将到来?又或者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唐风珠宝创始人、珠宝设计师张樱觉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道:“不论什么样的设计,总归要落实到设计师笔下。因此,设计师的眼界、阅历、审美、个人风格、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后呈现。黄金珠宝方面的现代性转化对设计师要求很高,他们需要对中国各朝代的文化、流行元素、珠宝首饰、服饰甚至生活器具都了如指掌,向国外各民族广泛学习,还要时刻关注国际顶级时尚和潮流趋势。”



“最重要的一点,设计师要融会贯通,在中国传统和国际潮流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国传统的比重太大、时尚元素太少就会显得陈旧,与现代社会不兼容,消费者也不买账。对于一个时尚设计师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失败。而如果作品中西方时尚占上风,那就意味着‘中国传统现代化’的失败。所以找到中西文化的平衡点对设计师能力要求很高,也极其重要。设计师不能只是穿梭于古今文化的‘搬运工’,还要真正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和国际时尚完美融合。”她说。


同时张樱觉认为,“很多所谓‘复古’的作品,其实看不到设计师的创新,也找不到当代审美或国际时尚的痕迹,更多还是模仿、抄袭,只是把模仿的对象置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复古’作品,和清朝中叶的设计非常像,这还算不上创新。”


传统文化在珠宝领域的全面复兴,虽道阻且长,但未来毕竟可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