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国珠宝业全球崛起的独特样本
文/杨绍武
深圳水贝俯瞰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的重要集聚地。经历了40年的飞速发展,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珠宝产业也从无到有,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全球珠宝业一个重要的加工制造和贸易中心。
据统计,深圳特区成立38年,珠宝首饰业工业总产值从1982年不足1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000多亿元,成为深圳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珠宝首饰生产加工业的规模、技术、资金、工艺、产品等均领先国内同行,是全国乃至全球珠宝首饰业最重要的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
深圳经济的腾飞与珠宝行业的辉煌,都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据记载,1979年深圳建市时,当地并没有珠宝首饰生产加工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深受香港和国外珠宝商的青睐;另外,特区享有改革开放的诸多政策优势,许多金饰品管理制度的改革都从深圳开始,试点推行,这也为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拓荒者:开拓创新是产业兴盛的不变底色
凭借政策、地缘、劳动力成本优势,改革开放之后,深圳成为中国最早建立金银首饰来料加工企业的城市,也是全国拥有金银来料加工企业最多的城市。回望珠宝行业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首先应当致敬先行者,铭记探路人。
1981年12月,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深圳市东方首饰厂成立,这是深圳首家“三来一补”珠宝企业,由香港诚志高珠宝有限公司投资180万元,与本市酱料综合厂合作建立,1982年7月建成投产,产品以足金饰品为主,生产加工戒指、耳环、吊坠、项链等。
东方首饰厂的成立,是深圳珠宝产业树立的第一座里程碑,在后来的发展中,东方首饰厂也为深圳珠宝行业的技术革新、发展进步多有贡献。
创业之初,珠宝企业一般都采用传统手工浇铸、手工加工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1986年,东方首饰厂在行业内率先引进离心铸造机和失蜡铸造技术以代替手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工艺。之后,其他企业陆续效仿,这两项技术得以普及,深圳珠宝行业的整体生产率从此迈上一个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后,外商利用深圳低地价、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以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和精美的款式设计,迅速带动深圳本地黄金珠宝制造业的发展,为深圳珠宝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深圳的国有(联营)骨干企业成立初期的熟练技工,大都从“三来一补”企业流入。
1984年12月,深圳市艺华联合工贸公司成立,这是深圳第一家对国内生产、经营黄金饰品的定点企业,改变了此前黄金饰品由广东省和广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所属服务部批发供应的局面。
1989年5月,深圳市政府把金银珠宝首饰业定位为出口创汇支柱行业,由政府直接投资建立了深圳市珠宝城企业有限公司,成为当年珠宝首饰行业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同年,拥有金银饰品生产加工批发权的深圳佳溢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深圳宝昌钻石饰品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成立,标志着深圳珠宝首饰行业开始形成。
上世纪90年代是深圳珠宝产业的加速成长期。拥有《金银经营许可证》的国有、内联企业迅速增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1993年起,民营企业开始涉足珠宝行业,并以其灵活的运作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逐步成为珠宝行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力军。
先进工艺、技术设备不断引进。1996年,宝昌永耀加工厂引进德国整套电脑生产机械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技术,其中的K金中空电铸工艺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珠宝首饰业的一项技术空白。
进入21世纪后,深圳珠宝首饰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电脑设计、激光焊接、激光铸模等技术逐渐普及,珠宝首饰业驶入高新技术的快车道。2000年,首届深圳国际珠宝展成功举办,展场面积8600平方米,
参展企业268家,展位431个,参观人数近3万人,成交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行业内规模空前的展览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珠宝行业已经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截至2017年9月,深圳珠宝产业已有各类法人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个体工商经营户超过15000家,在国内具有强大的优势地位。
萌芽沙头角:这里孕育出一个产业的繁华盛景
深圳珠宝产业溯源,沙头角是最初的珠宝地标。沙头角镇中英街,是一条200米长的街道,这里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黄金珠宝业的繁荣。1988年,中英街设有47家金店,是中国首条金饰品销售一条街。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银饰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当时,正值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较为明显,引发了群众购金保值的需求。但国内市场上金银首饰供应严重短缺,供求矛盾突出,金饰品工艺粗糙,款式陈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沙头角中英街的商家们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条件,纷纷开设金行,从香港把世界上最流行的金饰品引进中英街。消息传开,内地众多民众涌入沙头角购买金银饰品,出现了沙头角“购金热”,购金热潮反过来又促进金店数量的猛增。
1988年底沙头角中英街上港方金店从年初的3家增加到32家,但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审查获得金饰品经营权的中方金店只有15家。当年5月至10月,中英街上销售金饰品达5吨,金额达6.5亿港元,在7月份购金高峰期,日最高销售额达700万港元(其中港方金店营业额占70%~80%)。最新款式的金饰品从这里源源不断的分流到全国各地。
沙头角镇内港方金店的金银饰品款式新颖,品种齐全,用港币、人民币均可成交,且每克比深圳市场便宜20元左右,吸引大批民众纷纷越过中英街到港方金店购买,甚至一些内地的机关团体部门也派人持巨款到中英街港方金店购买,造成变相的黄金走私;港方金店收取的人民币通过倒买倒卖炒成港币,加剧了外币的黑市交易。
对此,沙头角管理区制定了加强管理的五项规定,规定到中英街购金饰品的每人每次不超过10克,超购的照章纳税等。市人民银行、海关、公安、武警、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大批人员越界过港方商店购物的现象基本制止,中方金店的营业额成倍增长。
但是,内地人员仍大量涌到沙头角购买金饰品。市政府于当年8月24日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沙头角“购金热”有关问题,提出了以适当价格增加对深圳黄金的供应,允许深圳市人民银行用企业自筹外汇代总行向香港有关银行购进若干吨黄金,在深圳组织加工,在沙头角镇内及深圳特区内指定的金店销售等六点要求。
1989年7月,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金银市场管理规定》,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加快对深圳金银来料加工企业和国内金银生产加工批发企业的审批,对深圳市珠宝首饰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潮涌罗湖:奏响产业化现代交响曲
改革开放后,深圳珠宝首饰产业从沙头角起步,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遍地开花的繁荣态势,形成了罗湖、沙头角两大加工生产区域。如果说深圳在中国珠宝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的龙头地位,那么罗湖便是“龙头”深圳的点睛之笔。
2004年8月,深圳市珠宝产业集聚基地正式成立,核心面积56.63万平方米,加上二期开发面积共110万平方米,国内知名珠宝企业不断加入珠宝基地,形成了今天品牌荟萃、企业高度聚集的繁盛局面。随后几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罗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罗湖区万山——水贝“项链街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地加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产业集聚效应迅速显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罗湖产业集聚基地的建立,目的是为中小珠宝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加工、展示、批发、销售、检测一条龙产业链;同时,完善加工设备、营销策划、信息交流、广告宣传等相关配套产业。
罗湖产业集聚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深圳珠宝交易市场进入体系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开创了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平台经济运营的新模式。此后,集聚基地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朝着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示范基地目标稳步迈进。
政策护航:锚定全球珠宝产业新坐标
优惠的政策条件,是吸引大批港资企业迁入深圳的客观原因,亦是深圳珠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梳理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黄金及珠宝首饰经营从限制到开放的制度变革,在顶层设计上保障了行业和市场的高速发展。同时,深圳市政府也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有效之举。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1982年开始,国家放宽了流通领域里的金银饰品管理政策,允许居民个人购买黄金饰品。珠宝首饰制造、销售业开始形成经营管理体系。
1990年3月,深圳市珠宝首饰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协会成立后,一方面,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配合市府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全面质量检查和打假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行业调研,制定发展规划,沟通企业与银行、海关等部门的联系,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1993年,中国黄金行业开始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仁和公司获得开展“黄金租赁”业务权,为本企业注入了活力,对缓解深圳黄金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部首饰设计与加工专业成立,深圳有了培养珠宝首饰专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学科。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下发《关于实行金饰品零售价新标价方法的通知》,推进黄金零售价格管理制度改革。新标价方法的实际零售价包括进货价、手工差价和消费税。手工差价由零售商根据产品款式和加工成本自行确定,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促进产品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寄售业务”在深圳试点,此举从根本上解决了珠宝首饰企业的黄金原料供应问题,有利于杜绝走私、开放黄金市场。
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国家正式开放黄金投资市场,从而结束了黄金不能自由买卖的历史,为黄金产品的市场化经营扫除了最后一道制度性障碍,深圳黄金珠宝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深圳黄金珠宝行业也逐渐形成国有企业、内联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深圳黄金珠宝产业近40年的发展历程,依稀能看到深圳敢闯敢试的拓荒牛精神在珠宝人身上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勇于创新追求变革的企业家精神,则是中国黄金珠宝产业问鼎世界第一的不竭动力。
常言道“四十不惑”,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在一代代从业者、政界、社会人士的不断努力下,深圳的珠宝产业在探索与变革中探索出一条“通向明天的路”,成果丰硕。
深圳珠宝首饰市场结构,内外并重,产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市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相较于珠三角珠宝行业普遍面临的出口贸易一支独大现象,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内销、外销“两条腿走路”,市场布局合理。
即便如此,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代,深圳珠宝行业要想赢得未来,依然要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对市场细分不够,面对新的追求个性的千禧一代分析不足。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许多企业依然坚持传统观念,先重材质,后谈设计。如今的珠宝首饰,已经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成为普通民众消费的产品,珠宝首饰已经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对此,要想扭转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就必须在设计方面下足功夫。
二是品牌宣传相对滞后,一些企业即使拥有个性化的产品,仍以薄利多销的策略来应对市场,这直接导致行业内部分企业销量同比增加,但利润却没变,甚至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利润反而减少。
对此,行业应具备足够的自信与底气,在做好产品的同时做好宣传包装工作,让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真正成为企业增加产品价值的砝码。